悠悠华夏千古,脉脉文明永续,依靠的正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延续。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永远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做到兼收并蓄。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而言,探索、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力量,既是责任,更是使命。
文化自信利于用辩证思维看世界
青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校园是孕育时代新人的摇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者、继承者,青年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随着多元传播渠道的畅通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青年自身文化观念塑造也具有多样性特征。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在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把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来,在众多文化的映衬与比较中进一步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涵养作用;另一方面,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定的信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加其文化自信,能够使他们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中国文化,使其敢于进行文化竞争、文化创新与文化推广。
正所谓“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文化自信可以说是检验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依据。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实现文化自立、文化自强,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课题,也是高校共同承担的文化责任,更是激励青年与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的要求。唯有阐明中华文明在思想文化、技术革新、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对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的重大推动作用,充分激发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振青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才能加深青年的民族情怀,促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毋庸置疑,提高高校师生文化素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有利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因此,我们要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推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形塑中国精神传承华夏文明。
以教育内在本质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能够进一步强化青年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
以校园文化凝心聚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年、感染青年、引领青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心中扎根。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等作用,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更新和创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并且,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高、文化之强,新时代呼唤中国高校承担新使命、落实新要求,有更大作为。笔者认为,高校在新时代应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紧密交融,立足实际,提倡素质教育,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教育的内在本质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及道德规范,找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渗透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育,唤醒深藏在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让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标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借助高校平台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用优秀文化提升育人实效
文明永续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而高校正是这样的纽带,也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面对多元文化背景,可以采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宣传、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以及探索文化自信心提升模式等措施,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习载体,拓展学习实效,努力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散发耀眼光芒。
当前,应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在充分宣传其理念的同时,为学生参与其中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就教学内容而言,高校可以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结合当前教育环境,开发出新的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多样组织形式,如开展古代史、中国文学、音乐、诗词、书法等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了解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就教学方法而言,高校应积极开展如文化节、文化宣传活动、主题演讲等各种文化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多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础上提升文化自信心与学习效果;就教学环境而言,高校应该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融入校园文化中,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探寻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上,高校唯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植根时代新人的文化沃土,方能增强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从而在进取的奋斗中奏响更为华丽的乐章。
(作者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放射学院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