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影评
2023年电影暑期档至7月22日总票房已突破100亿元。最新上映的《封神第一部》上映4天票房已破3.8亿元。
历经十年,中国首部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第一部》)终于面世。作为耗资30亿元打造的《封神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封神第一部》果然不负众望。不仅具有高度工业化打造的大场面、大制作,文戏的“现代化”改编也令人惊喜。
《封神演义》是最好的电影创作题材
《封神演义》内容兼具历史性与民俗娱乐性,是无数中国人的“青春读物”“国民神话”。 “哪吒闹海”“武王伐纣”“姜太公钓鱼”等经典传说流传甚广,就连每个人物身上有何“法术”,书迷们也是倒背如流。有人说,《封神演义》才是中国玄幻文学真正的鼻祖。
《封神演义》已有多个影视版本。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封神榜》吗?傅艺伟饰演的妲己、蓝天野饰演的姜子牙、达奇饰演的纣王,无一不是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2001年tvb也拍了一版,据说当时电视台专门做了调查,将调查结果中人气最高的哪吒、杨戬、雷震子作为主角来改编剧本。近年来,《封神演义》更多被拍成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迄今仍是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
“每个中国人都有各自对《封神》的想象。”导演乌尔善曾这样说。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它是最好的创作题材。既有神仙、法术这种幻想的东西,又有动作、战争这种史诗级电影的场景,最适合做成一个神话史诗超级巨制。
但在笔者看来,影片的文本、美术、服装、音乐,无一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追溯与提炼。正是璀璨的传统文化,给予了《封神》这样史诗级的大片得以拍摄出来的底气。影片对商周文化的挖掘,同戏剧结构和人物塑造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乌尔善在影片开拍之前带着概念设计师前往山西、河南和陕西等地的博物馆与古迹,找到“封神”文化的根基与视觉形象来源。音乐团队还专门前往河南博物院进行古代乐器考察,片中登基大典的音乐,歌的部分使用了《诗经·商颂·玄鸟》这首诗歌,龙德殿上,质子战舞的音乐是采用了古琴曲《神人畅》中的旋律制作而成。
文戏的“现代化”改编令人惊喜
《封神演义》中众多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为影片提供了绝佳的故事基础。但神话历经千年,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方面,影片也有更为现代化的改编。例如,妲己这次就舍弃了印象中红颜祸水的设定,而是成为纣王野心的一面镜子。而原作中比较模糊的姬发升格为核心人物,也是一个大胆的设定。从他的视角出发,带着观众看一个英雄的成长。
影片中没有太多神仙斗法的场面,而是展示了多组父子关系。“对我来说,《封神》是两个家庭的故事。”乌尔善曾说过,他读神话故事时,最深受触动的,就是父子情。神话故事之所以能流传数百上千年,就因为,它是关于人类内心的故事,是人的处境、心理和情感的投射。所谓封“神”,最终落点还是“人性”。这个落点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性。
高度工业化令影片得以实现
当然,有好的内容,还得有技术才能得以实现。那些从小就在脑海里想象过无数次的神话画面终于被电影构建出来。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是影片的另一层底气。“这不是中国的《指环王》,这是中国的《封神三部曲》”,有网友这样评价,《封神三部曲》对于中国电影工业的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的意义。
历经十年打磨,《封神三部曲》采取三部电影连拍模式创作, 剧组登记在册的工作人员达8000多位,拍摄时间长达300多天,比《指环王》三部曲拍摄的时间还长。巨无霸式的剧组,再加上三部连拍极大地增加了制作难度,管理难度超出想象。为此,剧组探索出了通过制度和流程实现科学管理的方式,用最少的环节去衔接各部门,影片执行制片人吴学军曾说过,《封神三部曲》是一个无法用过往经验来总结和评价的项目。
这让我想到最近的另一部国产影片《长安三万里》,48首唐诗跨越千年历史,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仿佛在千里江山图中上了一堂国学课”。而这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同样以动画科技的形式传递到更多人的身边,许多孩子在观影现场跟着电影诵起唐诗,成为银幕之外最美的一幕。
文化的底蕴加上高度工业化的发展,让更多国产影片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