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旅游就该多“听劝”| 新京报快评 -ks8凯发官方网站

地方旅游就该多“听劝”| 新京报快评
2024-01-08 14:08 来源:新京报 作者:若水

地方政府“在线听劝”,走好了赢得游客好感的重要一步。

▲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游玩。图/新华社

这个冬天的“尔滨”,就像一阵旋风,彻底点燃了南方人的冰雪游热情,也让其他一些城市看到了出圈破壁的希望。为此,一些北方城市的旅游部门甚至文旅负责人直接在社交媒体上与网友互动起来,亲自下场招徕游客。

针对网友“早市应该安排个行李寄存处”“多种方式丰富沈阳旅游场景”的建议,辽宁沈阳文旅局长第一时间回复“全部采纳,已经落实,近日可见成效”“太牛了!回沈一起研究打造场景”;黑龙江牡丹江横道河子在某社交平台出圈,有网友提出“黑车收费溢价”“厕所不够用”,当地及时从市里调车支持、连夜修厕所;还有吉林文旅厅在线“求助”,邀请网友为推广美丽吉林出谋划策……

从2023年上半年的“进淄赶烤”,到下半年的“尔滨出圈”,我们看到了疫情恢复后,国民高涨的旅游热情,也再次惊叹于社交媒体对地方旅游的强势助力。很大程度上,无论淄博还是哈尔滨,其爆火都得益于互联网的口碑传播效应。现在一众旅游城市在线“听劝”,也是意在通过网络的力量,为地方旅游“查漏补缺”,更好地开门纳客。

网友将地方文旅部门的这种操作唤作“听劝式推销”。所谓“听人劝,吃饱饭”,“听劝体”最初源自年轻人群体,出门旅游、吃饭或者是穿衣搭配,他们不再费力地搜索各种攻略,而是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条“听劝”帖,随后,热心网友就会留下吃喝玩乐行各种相关信息,“听劝式生活”俨然成了年轻人又一种省时省力的生活方式。

现在,“听劝体”被地方文旅部门采用,也可谓恰如其分、水到渠成。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业,要想长久地吸引游客,就必须以独特的旅游资源、精细的旅游服务,让消费者尽兴而来、乘兴而归。

一个地方的旅游服务不可能尽善尽美,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确的态度不是视而不见、遮遮掩掩,而是察纳雅言、闻过则喜。现在,一些地方通过游客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undefined

▲网友的建议得到沈阳文旅局长回复。图/网络截图

实际上,“在线听劝”,主动让网友挑毛病,也凸显了地方旅游部门的心胸与格局。不怕将问题暴露出来,这首先是一种自信,有自信才不怕挑毛病,才会有进步空间;同时这也展现了一种不端着、不摆架子的亲民姿态,让网友感受到了真正的尊重。“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在线听劝”,走好了赢得游客好感的重要一步。

正如我们所见,过去两三年,为重振地方旅游,不少文旅局长们卷起了“变装游戏”,或在大草原上策马奔腾,或在静谧的雪山冰川上喝咖啡,或以白衣侠客形象仗剑天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说到底,地方旅游发展,不在于采取怎样的宣传方式,而在于提供什么样的旅游体验。

将游客当成“监督员”“体验官”,从真实的问题出发,用真诚的态度回应,比拍多少个花哨的宣传片都管用。旅游服务要“面子”更要“里子”,二者不可偏废,毋宁说不能本末倒置。

“遇事不决问网友”,从更大处看,地方文旅局实时发布“听劝式笔记”,其实传递了一个普遍道理:要想改善地方形象、提升服务质量,就不该是高高在上的、被动反馈的,而应当放下身段,主动与网友连接。有时候,网友的“一手体验”“即时观察”,不仅提醒了我们某些问题,更是一种思路启发,这样的双向奔赴,也让地方旅游的优化升级有了更大底气。

当然,一个地方、一座城市要想吸引人,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发布几则笔记、听取几个网友的意见就可以实现,关键还在于平时的厚积薄发。日常夯实服务根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听取游客的真实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一地的旅游业才能由短暂的“网红”变成持久的“长红”。

撰稿 / 若水(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编辑:刘晓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