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辽
1988年的一天,40岁的王志乐在德国纽伦堡市的拉特瑙地铁站。当列车驶离站台,露出轨道旁一大片瓷砖墙,上面一句显眼的标语让他眼前一亮——denken heisst vergleichen (思考意味着比较)。字里行间似乎有一股力量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他豁然开朗:这不正是自己追寻了多年的思维和研究的方法吗?
这种从比较中思考的系统研究方法之前王志乐已经应用在了历史研究中,这句标语让他的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他开始重新认识世界。他研究了二战后德国的崛起之路,也研究了德国大型跨国企业在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之后,在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进行研究时,他坚持对在华的数百家跨国企业进行“田野调查”,既研究中国政府、企业如何对待外资企业,也听取外资企业的真切感受。在研究跨国企业的过程中,他站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意识到企业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崭新的研究课题,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着中国的企业合规管理形成一股壮观的潮流。
现任深圳市企业合规协会会长的王志乐,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再到该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一路走来,在中国企业合规进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他的思考和行动印记。
不少人给他冠以“中国合规第一人”的名号,但他都婉言谢绝:“我只是一名学者,有幸把跨国企业作为研究方向,对企业合规管理进行了探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建议,为企业提供了管理咨询而已。”
睁眼看世界 确立研究方法
王志乐1948年出生在浙江西北部的临安县(现属于杭州下辖区),小学时跟随父母迁居北京。1968年,20岁的王志乐来到“北大荒”,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高中学历的他于1970年开始在牡丹江地区担任高中教师,8年后又与他辅导的学生们一同参加了高考。
▲王志乐 受访者供图
“北大荒”知青云集。在这里的10年,像许多兵团战友一样,王志乐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每逢两年一次回京探亲,他一定会寻找大量书籍阅读或带回北大荒,与战友交换阅读。《马克思传》《第三帝国的兴亡》等名著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大门,也让他对德国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迟到10年的那场高考中,王志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刚刚读了一个学期本科很快又开始了研究生的备考。晚上宿舍按时熄灯,他便将铺盖放在教室,夜里继续学习,困了就用桌椅拼起来睡觉。1979年,他如愿考上本校世界近代史硕士研究生。“当时,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我们都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建设国家。我想研究别国如何崛起,这些经验是否能为中国所借鉴。”王志乐回忆,当时,国内有不少学者研究美国、英国、法国或日本,而研究德国的学者却不多,“德国作为战败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迅速崛起,同样具有研究价值。”他把研究德国近现代史作为专业方向。
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王志乐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讲授世界近现代史等课程。三年后,他搭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荒原,先在莫斯科逗留了一个夜晚,然后继续西行,途经德国首都柏林,经过7天旅行,终于到达比勒费尔德市,从此开启在德意志联邦的留学之旅。
德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很新颖。老师出题但不提供标准答案,由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甚至辩论,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这种研究型教学的方法甚至影响到中学。受一位中学历史老师邀请王志乐旁听他们的历史课,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踊跃发言。王志乐开始关注到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这种研究方法与在地铁站看到的“比较研究法”不谋而合,成为他日后研究工作的方法论。
让王志乐记忆犹新的是,留学期间参观法国卢浮宫展出的近40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让他感受到直击心灵的震撼。他站立在刻满法条、高达两米多的黑色玄武岩石柱前,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人类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后来,每次去卢浮宫,他都要“会见”这根石柱,他说:“ 《汉谟拉比法典》启发了我后来对法治社会建设以及企业合规管理的研究。”
见证跨国企业在华成长
1992年“南方谈话”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这年开始,中国利用外资步入高速发展期。当年的合同外资金额超过前13年的总和。随着外商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很多来华投资的跨国企业不熟悉中国国情,对中国规则不适应,而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对于外商投资的门道也是“雾里看花”。国家需要对跨国企业这个陌生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1992年,王志乐离开中国人民大学,进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任研究员,后来在新建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担任主任。跨国企业是他的研究重点,他对一些外商投资的重要案例开展“田野调查”,进行比较研究。
有个案例让他记忆犹新。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下称“汉莎”)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维修公司”)。1992年,王志乐在对维修公司进行调研时发现,汉莎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基本上达到了中方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合资目的。但由于双方企业的文化差异等原因,企业发展情况并不理想。
王志乐到维修公司连续调研两个星期,与双方几十位管理者深度沟通,听取双方意见,比较双方从不同角度提出的观点。“我把谈话资料摸透以后,理出了争论焦点,提出“更换双方主要管理者从而改变双方合资不合作状况”的建议。一年以后,中方新的总经理请我再去公司调研,公司出现了双方合资又合作的新气象。”他回忆,“总经理说他上任后接受了我的建议,化解了横亘在双方之间的一些矛盾。后来,这家公司党委给我所在单位写了一份感谢信,感谢我调查研究后提出的正确判断与建议。”
之后,王志乐用这种调查研究方法先后完成了德国、日本、韩国、美国和新加坡企业在华投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出版了专著,有的还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
迄今,他共访问调查了100余家著名跨国企业在其母国的总部,以及它们的500余家在华代表机构和投资企业,见证了外资在中国从初步生根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助力合规跑出加速度
在调研这些跨国企业总部时,王志乐发现这些企业几乎都有一本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包括在环境、社区、员工福利以及反腐败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他对其追根溯源,发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兴起时,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倡导跨国公司行为准则。2000年,联合国成立了“全球契约组织”,提出了10项原则,号召全球企业遵守国际公认的价值观和原则。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成立,意味着合规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和潮流。”2005年,王志乐受邀参加该组织在上海召开的全球契约峰会,几年后被聘请为该组织的中国专家。“这时,我感觉全球契约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在全球化时代需要面对的全球规则。”
2006年,西门子商业贿赂案曝光,引发全球关注。长达两年的调查后,西门子被美国依据《反海外腐败法》处以巨额罚款。王志乐觉得这件事给所有企业都敲响了警钟:“现代跨国企业如果只关注盈利能力远远不够,不提升企业软实力已经行不通了。”他将跨国企业的合规管理、法治建设动向以及对策建议写了一份报告呈交给商务部、国资委等部门,获得了高度认可。“2009年前后,商务部、国资委、工信部领导都开始关注企业合规问题。”
王志乐意识到,合规实际上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软实力。于是,在2010年,他组织力量开始了新一轮对跨国企业的调研。“这一轮调研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研究企业合规管理。合规管理是舶来品。我们走访了50多家跨国企业,包括这些企业在国外的总部以及在华分支机构。我们去了解什么是合规,为什么全球企业关注合规,这些企业如何强化合规管理,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引进合规管理。”他切实感受到,合规是全球化中企业发展出的一个新潮流,中国企业应该融入这个潮流。
2017年,中央领导明确提出“加强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合规制度建设”。2018年,王志乐等合规专家提交的关于加强全国企业合规管理应对外国制裁的建议,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认可和具体指示。同年7月,国家标准《合规管理体系 指南》 (gb/t 35770—2017)正式实施;年底,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发改委发布了《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就此,合规管理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在推进企业合规管理的过程中,王志乐认为,合规管理一旦全面推开,懂合规的专业人员不可或缺。他向人社部建议设立一个新职业——合规师。为了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报告,2018年,他又组织研究团队开始了设立合规师职业的可行性研究。“我曾经到某家知名银行合规管理部走访,发现该银行共有40万名员工,专职合规人员就有4000名,达到了1%的比例。当时,不少央企建立了合规管理体系,有一家企业共有30万名员工,设置有300余位专职合规管理人员,还有数千名兼职合规管理人员。经过多方调研,我们估算出目前企业合规师的人才缺口为数百万人。”经过大家共同努力,2021年,企业合规师被人社部列入国家职业大典,成为一个崭新职业。
王志乐认为,从2018年以来,短短几年间,国家倡导合规,政府各个部门具体推进合规,中央企业和一大批地方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合规管理体系,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民营企业合规管理虽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合规管理建设。强化合规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提升的新方向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据他了解,全球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强化合规管理的潮流。面对这一重大变化,作为中国企业合规管理的探索者,他感到由衷高兴。
与时俱进强化合规管理
王志乐认为,合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遵规守法,而是企业自愿进行的常态化管理活动。企业合规的自愿行为与企业合规的外部监管结合,能够有效实现法治、德治和自治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企业把履行合规义务自愿嵌入业务全流程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全员参与的常态化可持续管理活动。强化合规管理可以把法治社会建设的治理目标转化为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企业合规管理不仅可以实践企业法治建设,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社会组织。合规管理可以成为法治企业和法治社会的抓手。
在王志乐看来,合规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微观层面,企业合规管理促进法治兴企、法治强企,要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但合规并不仅仅涉及微观层面。国资委推动所有央企合规,这是一个系统的合规。另外,各个地方政府营造合规的营商环境,即法治化营商环境,这是中观层面的合规。第三个层面则是国际规则的博弈。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扩大开放,面临着许多国际规则的挑战。而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可以使我们在和国际组织、国外政府以及国际企业开展经贸交往的过程中,找到共同语言,实现共同利益。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扩大开放的关键就是要强化合规。”
“不仅企业要合规,社会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合规。”王志乐称,国家标准委的合规管理标准明确提出,合规管理的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类社会组织,不光是企业,也包括学校、医院甚至政府机构。既然建设法治央企的目标可以通过合规管理来落地,那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也同样可以通过合规来实现法治建设。今年7月,国家10部门联手集中整治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王志乐认为,这恰好是让医药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强化合规管理的一个契机。
合规管理在全国各类企业中推广开来,今后还会在各类社会组织中推广。国家各个部门纷纷下达有关合规的指示、指引或参与合规监管,但缺少一个总的领导机构来协调。他建议把推进合规管理工作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领导。同时,建议设立一个“中国合规管理促进会”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以企业合规管理为基础,联络各个社会组织,促进全社会合规管理,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作为推动合规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王志乐今年已经75岁,但他仍然闲不住,嗓音洪亮,健步如飞,常年背着一个装满资料的黑色背包,仍活跃在推进合规管理的第一线。
合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王志乐也在不断更新对合规的认识与感悟,他就像合规一样,永不过时,常立潮头。
编审|渠 洋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