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从地方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到技术赋能的智慧旅游,再到注入国潮活力的“新中式”旅游,近年来我国文旅产业融出新天地,众多新业态持续涌现,我国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2012年到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约10.6%;2012年到2019年,国内出游人次实现翻番。今年一季度,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作用明显。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
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5月17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指明方向、作出部署。
创新,是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国内多地深挖自身特色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主题,擦亮当地“金字招牌”引来八方客。
淄博、天水借特色烧烤、麻辣烫吸引游客前来,充分发挥“流量经济”作用,用优质服务引导游客尝美食、逛景点、品文化,通过旅游推动打造城市品牌,创造了“美食旅游”新模式;文昌借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之际,加速发展“航天旅游”,不仅通过观看火箭发射项目吸引大批量游客,而且加速航天旅游产品和文艺节目“上新”,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中国航天的魅力。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文旅产业的新业态、新方式正不断激发着消费潜力。
旅游大力创新的同时,提质增效也至关重要。如何将有限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创造更多旅游精品、名品?很多地方把目光投向了数字技术。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推出第一批42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据了解,这些新空间依托传统文旅场所,结合数字技术并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让游客深度介入和互动,形成了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无锡拈花湾“梦回唐樱”元宇宙体验、山东曲阜尼山圣境景区的沉浸式夜游……科技赋能正孕育出云旅游、云娱乐、云展览等智慧旅游新业态,数字技术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产生了“新蝶变”。
“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与旅游各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而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各类数字技术加持下的文旅新业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并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数字活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王金伟向记者表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也在不断深入,国潮等元素注入文旅业态正是典型代表。
穿着汉服在“大唐不夜城”流连忘返、别上簪花到南岳大庙“打卡”、拿上传统漆扇“扬州慢”在仁丰里月季花墙前驻足……近期,旅游业掀起了“新中式”热。
既能感受历史文化,又能体验古风古韵、民俗文化的新模式持续“出圈”,在今年“五一”假期迎来消费热潮。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热门博物馆、古城古镇类景区的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4倍。其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洛阳博物馆热度较高,漳州古城、丽江古城、喀什古城和南浔古城等也以各自的文化风情和建筑特色吸引了游客的关注。
“在旅游市场多元化背景下,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传统游览模式,而是愈发注重体验品质,更加关注旅游产品是否拥有足够的文化内核。”王金伟说,未来,旅游业与各大产业持续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将愈发明显,有望成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支柱性产业。